亚洲国产精品自在在线观看|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五月天婷婷|狠狠狠久久久免费观看|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精品自拍

<address id="hwnm6"><var id="hwnm6"></var></address>

<dfn id="hwnm6"></dfn>
    1. <style id="hwnm6"><ul id="hwnm6"></ul></style>
      <pre id="hwnm6"><tt id="hwnm6"><th id="hwnm6"></th></tt></pre>

    2. 這就是新華社記者
      2019-12-19 21:34:25 來源: 新華社“新青年工作室”
      關(guān)注新華網(wǎng)
      微博
      Qzone
      評論

      西藏

      世界屋脊

      珠峰

      地球之巔

      進入空氣稀薄地帶

      她三年六赴珠峰實地報道

      新青年演講第103期

      聽新華社記者

      王沁鷗

      講述在西藏行走的故事

        演講實錄 王沁鷗

        作為登山記者,我經(jīng)常面臨這樣的抉擇:是去現(xiàn)場還是不去?但是,我好像經(jīng)常一沖動就又去了。

        大家好,我是新華社記者王沁鷗。

        現(xiàn)在這段視頻,是我的同事在今年一次采訪途中為我拍攝的。那天是2019年的5月21日,當天北京的最高氣溫已經(jīng)達到31攝氏度。

        那么,這個沒有夏天的地方又是哪里呢?這里就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。我和我的同事當時正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,向6500米的地方徒步進發(fā)。

        我們上去做什么呢?大家可能記得年初的時候,網(wǎng)上出現(xiàn)了“珠峰永久關(guān)閉”“垃圾成堆”這樣的熱搜。作為一直關(guān)注珠峰的記者,我寫了一些深度解讀的稿件,當時也上了熱搜。

        但是我心中一直還有一絲不放心,因為海拔5200米往上,也就是比大本營海拔還要高的地方,才是熱搜中的焦點。可是,那里也幾乎從來沒有記者上去實地調(diào)研過。

       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,因為上去一趟真的太難啦!去年,我第一次跟蹤珠峰登山季,在珠峰大本營住了一周。那個時候,我天天都得抱著氧氣瓶和暖水袋才能勉強入睡。當時我覺得,我跟珠峰的緣分也就到這兒了吧!

        但是誰能想到,今年的爭議,恰恰就集中在比大本營還要高的區(qū)域。那么,我還要不要上呢?作為新華社記者,我們當然選擇上去了。

        上去之后,我們看到了什么呢?垃圾成堆?沒有看到,珠峰很干凈。為什么這么干凈?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珠峰腳下的村民被發(fā)動起來了。他們可以趕著自家的牦牛上山撿垃圾、運垃圾,回來還能根據(jù)垃圾的重量獲得一定收入。

        在6500米的營地,一名美國登山者還過來跟我說:“我們營地根本存不住垃圾,你們的村民一會就上來把垃圾全收走啦!”我說:“對啊,因為撿垃圾可以掙錢?!?/p>

       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,在珠峰之上,登山、環(huán)保還有脫貧增收,已經(jīng)形成了良性循環(huán)的模式。所以我們做了多場直播,尤其是英文直播,就是想讓更多人知道——在這樣的“絕命海拔”,中國最普通的農(nóng)牧民和管理者們,依舊在創(chuàng)造著可以讓全世界都來借鑒的發(fā)展模式。

        今年在珠峰大本營的時候,我悄悄地發(fā)了一條微博。當時我寫道:“我為什么要給自己找一份這么難的工作???明年我再也不來了?!卑l(fā)這條微博的時候,我剛剛因為頭太疼,直接坐在了地上,我站不住了。

        其實,我們在山上很多次都站不住了。我們上山走了兩個白天,第三天在6500米連續(xù)拍攝三四個小時之后,又急行軍八小時下山。大家想知道在6000多米連續(xù)走三天之后會對顏值產(chǎn)生怎樣毀滅性的打擊嗎?對!這張照片就是我剛剛下山時候的樣子。

        今年4月,登山季都還沒開始,但是珠峰腳下的一個鄉(xiāng)里,村民們已經(jīng)圍繞登山產(chǎn)業(yè)開起了大會。報道鄉(xiāng)里面的一場會議,這事情太小了吧?肯定上不了熱搜吧?但我們?nèi)チ?,于是寫出了《珠峰腳下的一場“馬拉松”會議》,記錄了體育和旅游產(chǎn)業(yè)如何促進了當?shù)氐幕鶎又卫韯?chuàng)新。

        其實,相似的時刻還有很多。在這三年里,我已經(jīng)六次走向珠峰,自己也登頂了一座6000多米的雪山。因為我內(nèi)心總感到一種焦慮,怕如果這個現(xiàn)場錯過了,作為記者,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再有機會了。

        在西藏工作三年,我覺得我的同事們比我還要“焦慮”。從老社長郭超人開始,新華社記者就有不斷向高峰挺進的傳統(tǒng)。

        藏族記者索朗羅布已經(jīng)20多次前往珠峰采訪,而他的聽力也因此不可逆地受損。但就是這樣一位比我父親年齡還要大的老記者,前年還和我一起攀上5300多米的冰川。我問他“為什么這么拼”,他只是說:“新華社記者,從沒想過后退?!?/p>

        我的80后同事陳尚才,今年在某4000多米的邊境鄉(xiāng)扎根了半年。這半年大雪封山,所以他哪兒都去不了。他和邊民一起守邊巡邊,四個月里沒有洗一次澡。

        沒有人是鐵人。這些在西藏當記者的回憶經(jīng)常讓我們笑著笑著就哭了,又哭著哭著就笑了,可能只有真正到過高原的人才會懂。

        三年前,我從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(yè),離開家鄉(xiāng)北京來到西藏。那個時候,西藏對于我來說就是詩和遠方。而在這三年里,我看到了更多:看到了艱苦歲月中的老西藏精神,也看到了新一代西藏建設(shè)者的接力奉獻;看到了邊疆各族人民對于美好生活那種最樸實的向往,也看到了這片土地上的那種最簡單的快樂和透亮;看到了對祖國的赤誠,也看到了青春另一種樣子。

        因為來到這里,便成為了光榮傳統(tǒng)的一部分,戰(zhàn)斗集體的一個兵,也便承擔起作為新華社記者的一份責任,丈量腳下的土地,也記錄新時代的歷史。

        我是新青年王沁鷗,謝謝大家。

      走在高原上

      徒步征戰(zhàn)5200米珠峰大本營

      實地調(diào)研鮮有踏足的焦點區(qū)域

      著眼天地間

      立足鄉(xiāng)村基層故事

      記錄產(chǎn)業(yè)治理創(chuàng)新

      運籌帳篷內(nèi)

      記錄當下

      書寫歷史

      行文流水間

      用報道回應外界關(guān)切

      捍衛(wèi)珠穆朗瑪峰純凈

      站在前輩肩膀上

      深耕高原沃土

      攀登高原高峰

      是新華社記者的光榮傳統(tǒng)

      缺氧不缺精神

      艱苦不怕吃苦

      這就是新華社記者

      知難不懼

      守土有責

      新青年,為時代發(fā)聲

      圖集
      +1
      【糾錯】 責任編輯: 尹世杰
      這就是新華社記者-新華網(wǎng)
     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661125366877